2025年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同等学力申硕招生宣传

栏目: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5-08-07

芯启交通,智筑强国



学校介绍: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三大学科门类;设37个学院(部),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硕士生14870人,教职工5983人,专任教师3258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9位两院院士,4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80位国家级青年人才。



学院介绍:

轨道交通学院是应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而面向行业设立的新型工科学院,成立于20085月。20128月,学院整体迁入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学院瞄准“交通强国”战略对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围绕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以建设“安全舒适、快捷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背景,聚焦轨道交通和智能交通领域,努力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交通运输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高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2人(教授19人、副教授44人),包括:发达国家院士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4名、江苏省特聘教授1名、江苏省优青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2名、江苏省“双创博士”5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名、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名、苏州大学教学名师1名、东吴学者1名、讲座教授5名、兼职教授8名、产业教授6名。

学院下设交通运输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土木与环境调控工程系、信号与控制工程系4个系科,构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77人,其中本科生1021人,研究生356人。依托国家级节能型空调实训基地与江苏省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通过“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双轨制,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近3年学生荣获国家级竞赛荣誉106项,省级竞赛荣誉275项。

学院以“轨道交通+智慧交通”为特色,搭建多层次科研平台,包括江苏省智慧城轨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平台。近5年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省级项目60余项、行业横向项目280余项,师生发表高质量核心论文500余篇。

学院与国内外多家著名交通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教学科研和战略合作关系,如苏州轨道公司、苏州高新有轨电车有限公司、中铁建工、中铁五院、中铁十局、苏交科、华设集团、中国北方车辆等。近年来,学院联合大院大所,共谋发展,与苏州轨道交通公司联合成立先进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与悉地国际、高德地图等成立未来交通联合实验室等校企联合机构。


专业介绍:交通运输工程

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专业代码:0823

授予学位:工学硕士

专业介绍: 交通运输工程是在国家“交通强国”的战略指引下,面向交通运输行业设立的新型学术型硕士学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针对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区域或城市交通运输体系进行研究,直接的研究对象是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即交通运输需求、载运工具、基础设施及其管控系统。

研究方向: 苏州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设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能源与环境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涉及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规划与管理、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智能交通系统、轨道交通供电安全与微电网、车辆动力学与载运工具智能运维、新能源动力与地下空间热安全等。

专业特色:苏州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以智慧交通为特色,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检测、交通系统智慧管控、智能交通装备技术、交通电气化智能控制、载运工具智能运维等构建智慧交通发展蓝图,培养能综合应用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能源与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科学和实践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教学形式

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线下授课一般安排在周末。

课程设置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必修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必修

3

基础英语

必修

4

专业英语

必修

5

科技论文写作

学位核心课

6

交通运输工程学

学位核心课

7

数值分析

学位核心课

8

矩阵论

学位核心课

9

机器学习

学位核心课

10

高等土力学

学位选修课

11

ANSYS有限元软件应用

学位选修课

12

交通信息感知与大数据处理

学位选修课

13

交通电气化智能控制

学位选修课

14

新能源交通技术

学位选修课

15

载运工具智能运维

学位选修课

16

道路规划与设计原理

学位选修课

17

学术活动

必修环节

18

读书报告(实验室组会)

必修环节



申请条件、网上预报名

  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端正。

  2. 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及以上,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已获得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国(境)外学位的,其学位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3. 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领域做出一定成绩。

  4. 网上预报名

2025522日至820日,申请人登录“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官网:https://jxjy.suda.edu.cn/,点击“同等学力报名系统”进行注册及预报名,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预报名。

我校依据专业招生计划数,择优接收申请。预报名申请接收后,申请人依次在我校规定时间内完成缴费、信息注册、资格审查及现场确认。

学习、考试及论文

  1. 学习、考试及论文

  1. 资格审查通过者,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参加两年的同等学力课程学习。

  2. 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须在规定期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同时亦须通过“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考”),规定期限内若未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相关规定修满规定学分、未通过全部课程考试或未通过“统考”者,本次申请无效。

  3. 申请人通过“统考”后才可申请论文开题;通过全部课程考试与“统考”后一年内定稿;定稿通过导师评阅后,应按规定参加专家评阅及盲审;评阅与盲审均通过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规定期限内若未按照我校规定流程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者,本次申请无效。

结业

规定期限内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不含“统考”科目、学位论文)者,可办理结业证书。

学位授予要求

通过同等学力水平认定,并符合苏州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硕士学术学位。


收费标准

共计60000元。

第一阶段学费40000元,第二阶段学费20000元。

第一阶段费用应于预报名通过后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缴纳,第二阶段费用应于学位论文开题前一次性缴纳。

2025年报名咨询方式

所在校区: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

培养单位地址: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

培养单位网址:https:// https://jtxy.suda.edu.cn

招生联系人:陆老师

招生咨询电话:0512-65985431

现场咨询地点: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 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 交通大楼159办公室

其他:

· 凡在我校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不得同时向其他学位授予单位提出学位申请。

· 教育部“信息平台”注册事宜,请随时关注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方网站的通知。

· 申请人缴纳费用中不包括报名参加“统考”、学习参考资料、论文期刊发表等费用。

· 因申请人第二次答辩申请产生的答辩或盲审费用,须申请人自行承担。

· 原则上各专业报名人数如不足10人不开班

· 本通知未尽事宜或与国家新增文件不一致之处,均以国家相关文件为准。



小贴士: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简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之相关规定,国家特别设立了一项学位授予流程,以应对社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该流程对具有同等学力的申请者开放,允许其在持续从事职业活动的同时,通过参与系统的课程学习、完成相应的课程考核,并成功通过“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考”),以申请并获得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