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介绍
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2008年成立)是积极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战略而设立的新型工科学院。学院立足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支撑苏州“轨道上的城市”建设,聚焦智慧交通、绿色载运、智能运维三大前沿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矢志打造国内一流的交通人才培养基地与科研创新高地。
学院汇聚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2人,专任教师92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50人。师资队伍中包括发达国家院士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4名、特聘教授1名、优秀青年学者2名,以及其他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0余人次。学院师资拥有较高的国际化视野,53%的教师具有1年以上海外研学经历,8人次入选“年度影响力”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人次入选“终身影响力”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并聘请了6名产业教授和13名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教学科研。
学科专业体系特色鲜明。学院拥有智能交通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车辆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点。本科教育设有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四个专业,着力培养交通特色突出的“新工科”人才。学科方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发展智慧交通(全域协同感知、基础设施智能诊断)、绿色载运(新能源动力电池管理、载具低碳运行控制)、智能运维(高端装备故障诊断、声振智能调控)、交通电气化智能控制等领域。
学院拥有坚实的教学科研平台支撑。2022年获批省级科研平台——江苏省智慧城轨工程研究中心,聚焦“智能基建”、“智能运营”、“智能装备”、“智能运维”开展系统性研究。此外,还建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11个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中心(如与苏州轨交集团、悉地国际、高德地图等共建的未来交通联合实验室)。教学实践方面,拥有国家级节能型空调实训基地和江苏省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等多个省级以上教学平台。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目前在校本科生1021人,硕士生336人,博士生25人。2025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达59.75%,其中出国(境)深造学生100%进入QS世界排名前100高校,,国内升学中升入“985”、“211”高校比例达94%;本科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群体中约50%进入上海铁路局、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比亚迪等交通龙头企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近三年在“挑战杯”、“互联网+”、交通科技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106项、省级奖项275项。学院年均面向本科生发布科创项目80余项,学生参与超过600人次。
科研实力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省部级项目61项;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开展横向课题研究372项,合同总金额8030.46万元,纵向、横向及国防项目到账总经费9750万元。学院已成功构建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的科研生态体系,为未来在轨道交通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师生积极参与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科研成果有效服务于地方发展,如应用于苏州地铁安全控制系统、新能源电池热管理技术、电机驱动预测控制技术、智能检测交通装备、载运工具智能运维等,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推动长三角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学院与苏州轨道交通集团等7家龙头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3+2”双学位联合培养及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优本项目)。年均资助12人次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领域覆盖智能交通、载运装备等国际前沿方向。
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蓝图绘就,智能交通发展机遇空前。轨道交通学院全体师生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求实的精神,依托长三角地区蓬勃的产业动能和苏州大学深厚的综合优势,坚持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创新活院,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培养重镇、关键技术创新引擎与行业智库高地,矢志成为一所特色鲜明、贡献突出、声誉卓著的工科学院。